埃及文明古国与信仰的力量--埃及之旅所见及感受
唐妮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一直是我们最想去旅行的国家。我们希望能亲眼目睹那壮观神秘的金字塔和神庙,了解世界最早文明古国的历史及七千多年沧桑后的今天。今年4月,我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 团友合影

中旅总社组团的13日埃及深度游,让我们在两周的时间里,不仅为古埃及高度的文明水平和灿烂的文化所震撼、而且享受了尼罗河、地中海、红海与撒哈拉沙漠所呈现的独特自然风光。入住在开罗吉萨大金字塔脚下的五星级酒店,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从远近不同角度领略金字塔的魅力。晚间的金字塔灯光秀,寂静黑夜中五光十色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深沉优美的关于金字塔和埃及古代文明的朗诵,让我们的思绪穿越时空。埃及国家博物馆内丰富的珍贵文物让我们惊叹数千年前高超的埃及古代文化与艺术发展水平。孟菲斯的阶梯金字塔让我们近距离的见识了埃及历史上第一座沙石金字塔历经四千多年风化后的沧桑面貌。尼罗河上三天的豪华游轮,让我们在平静的尼罗河上尽享美丽风景、埃及美食和埃及优雅舞蹈的同时,下船参观了尼罗河东岸著名的菲莱神庙、阿布辛贝神庙、科翁伯神庙、艾德福神庙、卡纳克神庙群、卢克索神庙和西岸的女王神庙与拥有六十多座帝王陵墓的帝王谷,了解了古埃及的众神与人们对神崇拜的含义。阿斯旺努比亚博物馆的参观,让我们了解了努比亚人在埃及历史上的地位。埃及北部地中海与埃及南部的红海海边数天的浪漫休闲,我们在清澈透明的海水中游泳、在白沙的海滩上晒太阳、在成片的椰枣树林和鲜花中漫步、在海边五星级酒店的舒适环境中,领略了与沙漠环境中完全不同的蓝色海洋风光。当地导游阿汉的专业讲解和对当地风情的幽默介绍,也让我们了解了很多书本上看不到的人文知识。埃及之行是我们人生中一次难忘的旅行。

一、从金字塔和神庙看古埃及建筑艺术与信仰

  • 吉萨金字塔

作为埃及的象征和历史的见证,金字塔、石窟陵墓和神庙向世界展示了古埃及人高超的建筑艺术、丰富的想象力和浓厚的宗教理念。古埃及从前王国大约公元前5300年起,在经历了古王国(约公元前2686~2181年)、中王国(约公元前2040~1786年)、新王国(约公元前1567~1085年)和后王国(公元前1085~332年)后,被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征服。[注1] 至此,法老时代的古埃及文明结束。之后,外来势力持续统治了埃及近两千年,直至1952年英国结束对埃及的保护,承认埃及独立。

在法老时代有文字记载的古埃及三千多年时间里, 作为反映古埃及宗教理念与帝王精神与物质追求的建筑载体与制度安排,金字塔、石窟陵墓与神庙是最好的体现。金字塔是古王国时期的代表建筑、石窟陵墓是中王国时期的代表建筑,神庙则是新王国时期的代表建筑。
   

  • 阶梯金字塔门廊墙壁
  • 阶梯金字塔

迄今为止,在埃及发现的金字塔有共96座(有资料说118座)。我们参观的吉萨三座金字塔和孟菲斯萨卡拉阶梯金字塔是最著名和最有代表性的几座。始建于公元前2780年的阶梯金字塔是第三王朝的开国法老左塞王时建造的,是埃及历史上第一座石造陵墓。阶梯金字塔高80米,地下陵墓深28米。由于是在原来长方形陵墓(马斯塔巴)的顶部重叠增加了逐级缩小的马斯塔巴,因此形成阶梯状。金字塔前面的陵墓之门、门厅和墙壁保存的相当完好。墙壁的石块平整光滑,严丝合缝,至今未被风化,令人惊讶。行走在阶梯金字塔与墓门之间的一大片建筑物的废墟上,想象着4700多年前的辉煌景象。阶梯金字塔虽然不如后来建造的金字塔壮观,但是它为以后金字塔和建筑奠定了基础。正因为如此,阶梯金字塔的设计建筑师伊姆霍泰普在他去世两千年之后,被尊为智慧之神。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孟菲斯金字塔及其墓地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 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

被称为大金字塔的吉萨胡夫金字塔,历经4500多年风化而依然牢固挺立。整个塔身座落在一座巨大的凸形岩石上,现高137米、占地面积约5万多平方米、由230万块石头堆垒而成。塔身外层石块11.5万块,平均每块石头有两吨半重,石块的连接完全靠石头的重量和磨制的平滑相挤压。在胡夫金字塔南面的哈夫拉(胡夫之子)金字塔,从规模来说,是第二大金字塔,也是保存最完整的金字塔。著名的狮身人面像屹立在哈夫拉金字塔的前面,作为圣地的保护神。吉萨的第三座金字塔是孟卡拉时(胡夫之孙)建造的。虽体积较小,但很精致。

  • 卡纳克神庙的方尖碑和塑像
  • 卡纳克神庙圆柱

远观金字塔,简洁沉稳的几何形体、精确的对称轴线和庞大的规模令人震撼,在湛蓝的天空下,阳光的照射让人更加感觉金字塔的辉煌与神秘。近看金字塔,巨石相接,石面之细,令人感叹古埃及高超的建筑工艺和古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站在金字塔前面的底端石块前,人显得是那么渺小,人们都难以想象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4500年前,一块块几吨重的石头如何被堆垒至顶端,又如何能历经几千年的风雨而屹立不倾。难怪几十年来一直有着外星人建造金字塔之假说。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当时人力器械是无法完成这样伟大的建筑工程的。因此金字塔的建造始终都是个谜。

神庙同样是古埃及建筑史上的奇观。我们曾在希腊和意大利看过神庙,但今天我们再看埃及的神庙,与之比较,不论是从神庙的数量、其年代的久远程度,还是从神庙的规模与建筑工艺角度来看,作为世界神庙建筑的先驱,埃及的神庙都更胜一筹。

当我们走进位于尼罗河东岸最著名的卡纳克神庙群,漫步在由134根高20米的圆柱组成的立柱大厅里,仰望圆柱上保留的三千多年前的壁画和象形文字时,心中充满了对古埃及高超建筑艺术和古埃及人灿烂文化的惊讶与敬仰。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的布局体现了古埃及神庙的建筑特点,从庙门到露天庭院、从大柱廊到立柱大厅、最后是神殿的五个部分,建筑构思缜密,神圣庄严。虽然两旁的小神庙已是残垣断壁,但是结构依然清晰。连接卡纳克神庙与卢克索神庙之间的一公里石板大道上,两侧排列着圣羊石像,一眼望不到头,尤为壮观。建在悬崖山体上的阿布辛贝神庙也以其庙外四座巨型石质坐像和庙内栩栩如生的浮雕壁画向后人展示了古埃及的建筑雕刻艺术和天文科学。每年的春分和秋分,太阳光都会照进拉美西斯二世神殿里的神像群,四个神像中黑暗神则照不到阳光。阿布辛贝神庙至菲莱神庙的努比亚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 卢克索神庙圣羊像
  • 阿布辛贝神庙

在尼罗河西岸的以目前发现的六十二座石窟陵墓聚集的帝王谷,因时间关系,我们只进到其中的三个陵墓。陵墓中宽敞的内部空间,坚实的壁墙、长长的廊厅和那墓室墙壁上显示法老如何在老鹰神和黑暗神的护卫下,乘坐太阳神船驶向天国的浮雕和壁画,表现了帝王对宗教的虔诚和对奢华生活的追求。陵墓地下工程的复杂程度并不亚于地面上的金字塔。在几千年前缺乏先进生产工具和炸药的情况下,在岩石山中打数百米深的洞穴,且要限期(法老驾崩时)完工,谈何容易。在这些所有复杂工程和精美艺术的背后,是那些辛苦建造陵墓之后被陪葬的奴隶们所付出的巨大生命代价。

  • 金字塔前

埃及金字塔、石窟陵墓和神庙不仅向世界展示了古埃及高超的建筑艺术,而且让人们了解了古埃及帝王投入如此之多资源建造豪华墓穴的宗教理念与思想基础。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导游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古埃及人根深蒂固的来世观念。古埃及帝王认为,人类现世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来世是无限的。为了将在世的生活永久延续,就要建筑坚固舒适的来世住所,并将在世的所有用品带至来世,以供享用。法老们甚至将奴仆的小塑像摆放在墓中,以确保他们在来世还能像生前一样得到奴仆的服务。古埃及人对生命延续的信仰,导致人们在世时对来世进行积极的准备,迎接与众神相接的新生活。古埃及人浓厚的来世观还体现在木乃伊的制作习惯。始于公元前2600年前的木乃伊制作是对人或动物在死后进行脱水、解刨,清洗,取出内脏外,再将心脏留在体内。他们认为,保存了完整的尸体和心脏,灵魂才会复归,才能得到永恒的来世。[注2]

我们在埃及国家博物馆里的木乃伊室里,亲眼目睹了保存完好的数十具法老的木乃伊,感叹五千多年前古埃及先进的医学技术和化学防腐手段。二是古埃及人对太阳神的宗教崇拜理念。从古埃及第三王朝开始,太阳神拉已成为万能之神被广泛信奉。帝王们希望在来世的日子里,更接近太阳神,因此,将金字塔建的越来越高、将神庙的殿柱擎天而立、将陵墓中长长走廊的墙壁上画着乘坐太阳船驶向重生。古埃及人对太阳神的崇拜和对永恒来世的重视与追求信仰是金字塔和神庙建造的思想基础与驱动力。

除信仰的基础外,金字塔与神庙建筑作为祭祀仪式的场所,也是维持法老和祭司们获取财富的制度安排。土地的占有、祭品的提供和税收的安排等都是支持金字塔和神庙建造的重要因素。

二、从众神宫殿看多神宗教崇拜的演变

  • 卢克索神庙的浮雕

参观埃及的神庙,我们常常被神庙里浮雕及壁画上不同的神灵及所象征的意义所迷惑。古埃及的神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为神灵建立的神庙,目的是为表达人对神的敬慕;另一类是为了祭祀过世法老而建造的神庙。其实很多神庙是两种用途共有。

  • 卡纳克神庙浮雕

我们参观的卡纳克神庙就是古埃及人祭祀阿蒙神(太阳神)的最高神殿。在新王朝末期,卡纳克神庙是整个上埃及的主要政治力量所在。埃及将拉视为众神之王太阳神和国家神。从古埃及第五王朝开始,将拉与底比斯神阿蒙结合在一起,称阿蒙为太阳神。埃及第十一王朝时,底比斯成为埃及的首都后,阿蒙被提高到全埃及的主神。显示卢克索辉煌过去的卢克索神庙是古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为祭奉太阳神、他的妃子和儿子月亮神建造的。阿斯旺的菲莱神庙是托勒密二世(公元前274年)为祭祀女神伊西斯建造,主要用于祭祀目的。在古埃及文化中,女神伊西斯代表的是生命。艾德福神庙(荷鲁斯神庙)是托勒密王朝期间(公元前237年)为供奉老鹰神荷鲁斯而建造的,同时也用作宗教祭祀目的。老鹰神是法老王权的守护神,也是天空之神,后来被认为是现世法老的化身。科翁伯神庙也是十八王朝建造,用于祭祀鹰神荷鲁斯和鳄鱼神索贝克的。被古埃及人认为邪恶的鳄鱼,之所以作为神来供奉,是因为他们认为只要把鳄鱼转化为宗教性雕塑,就免于遭到鳄鱼的伤害。在科翁伯神庙的鳄鱼博物馆内,我们看到了很多鳄鱼的木乃伊,就是古埃及人将鳄鱼关进笼子,在鳄鱼死后被制成木乃伊保护起来。将老鹰神与鳄鱼神放在一起供奉,是因为古埃及人认为,这两种神祗合作,能够更好地对抗黑暗的力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已有3300年历史的阿布辛贝石窟神庙有两座,大的一座是新王国十九王朝拉美西斯二世为神化的自己和太阳神、孟菲斯主神普塔创造神和哈拉赫梯神建造的,小的一座则是献给哈托尔女神和他的爱妻奈菲尔塔利的。哈托尔女神代表爱与丰饶,是传达爱情的真挚追求的女神。在不同神庙的墙壁与圆柱上保存至今的浮雕壁画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神话的故事与被神话的人像。例如,有胡狼头的木乃伊神阿努比斯,是介于黑暗与黎明中间的神灵、有猫头女身的猫女神巴斯特,代表月亮的温暖和女性的魅力、有代表上埃及的秃鹰神和代表下埃及的眼镜蛇神。眼镜蛇神被作为太阳神拉的眼睛通过喷射火焰和毒液来保护太阳、还有狐狸化身的黑暗神,用于保护来世的法老。[注3]

  • 艾德福神庙

古埃及神祗众多,有代表大自然力量的九柱神,有象征王权地位的主神,还有诸多代表人们愿望的动物神等等,据说总共有两千多种神。古埃及人相信,身边万物皆有神灵相附。人类无法超越大自然的威力和能量,他们将这种来自大自然的力量视为神,敬之畏之,以求平安。

  • 艾德福神庙被烧圆柱痕迹

从神庙、神像及浮雕上神话的人物中,我们多少了解了古埃及的宗教信仰和埃及宗教的演变。古埃及多神宗教信仰的核心是诸神赋予人类正确的世界秩序,其特征是将各地崇拜的不同的和矛盾的神融合起来。这种对多神的崇拜成为维持古埃及文化统一的力量,也是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形成强大的中央权威和行政统一的宗教信仰基础。[注4]

然而,随着亚述人(公元前671年)、波斯人(公元前525年)、希腊人、罗马人(公元前332年)以及之后的阿拉伯人(公元639年)的侵入与统治,埃及的多神宗教信仰发生变化,尤其是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尤为明显,这种变化在很多神庙能够看到。我们在艾德福神庙看到,多柱式的内殿天花板因为人为的纵火而被熏黑,柱壁上的神像被刮抹。作为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统治者一方面被古埃及神庙建筑的宏伟所震撼,另一方面,为体现其宗教信仰,也破坏了很多古埃及的遗产,他们在原来旧神庙的废墟上,修建了体现希腊罗马文化的神殿。多神教的信仰逐渐被削弱。然而讽刺的是,正是埃及提供了基督教起源的诸多因素,成为基督教制度建立最早和最富成效的领域之一,也是《新约》形成的神学发源地。[注5] 阿拉伯人占领埃及后,随着阿拉伯人大规模的迁入埃及和穆斯林的清真寺的逐渐建立。伊斯兰教逐渐成为主流宗教,古埃及的多神宗教信仰被伊斯兰的一神教所替代,在卢克索神庙,我们站在神庙门口,可以清晰的看到附近的清真寺和基督教堂。三位一体的宗教建筑体现了埃及的历史发展过程、宗教演变和埃及文化的开放与包容。耶路撒冷是三教(犹太、基督、伊斯兰)的圣地,古埃及文明是其祖宗。当时摩西带着犹太人逃离埃及时,他们是法老的奴隶。那时全世界基本是文化沙漠,而古埃及文明则已登峰造极。

三、从阿斯旺大坝看尼罗河与埃及人的勇气与智慧

  • 尼罗河上的水闸
  • 亚历山大清真寺

当人们提起埃及时,都会自然而然的想起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与阿斯旺大坝。这条流经撒哈拉大沙漠、全长为6670公里的世界最长河流,南起非洲维多利亚湖与东非高原、北入地中海、东为埃塞俄比亚高原,沿红海向西北延伸,流经非洲十个国家,在下游处埃及境内有1550公里。埃及95%的人口生活在尼罗河两岸几英里宽的范围内。尼罗河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人,是埃及人生命、希望和发展的源泉,古埃及人民正是在这条生命之河的哺育下,埃及人民创造了世界奇观。但在阿斯旺高坝修建之前,尼罗河也给埃及带来不可避免的灾难。我们乘游轮在尼罗河上行驶三天,平静清澈的尼罗河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印象。在阿斯旺高坝,我们做短暂停留,由于保安原因,只能遥望。导游介绍了尼罗河与阿斯旺大坝修建的基本情况。

  • 尼罗河上落日之帆

与太阳年保持完全一致的尼罗河水,随着春夏秋冬的季节而涨落,在秋季最高时,泛滥的河水冲击广阔的平原,浸泡富饶的土壤,让以农业为主的埃及人颗粒无收。洪水退去后,河水中大量沉积物肥沃了土壤。但是在干旱期,干裂的土地又让人们一筹莫展。这种依靠尼罗河河水的高低、饱受尼罗河泛滥之苦的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阿斯旺修建后结束了。

英国人曾于1898年在尼罗河上修建了旧坝。由于设计的原因,旧坝两次加高。但是1946年的洪水使建新坝迫在眉睫。1952年纳赛尔政府开始了新坝的设计。在建坝初期,埃及因1956年正式承认中国的地位而遭到美国政府之前对建坝的资金支持承诺取消的阻力,迫使纳赛尔果断的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以利用苏伊士航运的收入来建坝。由于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战略位置和西方国家在运河航运中的利益,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引发了英、法和以色列的严重不满,以致联合出兵攻打埃及,对开罗和亚历山大等多个城市进行轰炸,从而引发了苏伊士运河危机。但是埃及获得了国际舆论(包括中国在内)的支持和前苏联的资金援助与劳工派遣。纳赛尔号召埃及人民:“即使我们只能用双手来挖土,我们也要把它建造起来。埃及永远不会向美元和武力屈服”。[注6]

  • 尼罗河上落日之帆

阿斯旺大坝于1960年开始修建,到1970年,集防洪、灌溉发电于一体的高坝竣工,水库开始蓄水,1976年水库达到最大容量。从工程规模看,大坝长3600米,地基宽980米,高111米,包含了4400万立方米的原料,体积相当于18个金字塔的大小(不同的是,金字塔是法老为自己修建的陵墓,而阿斯旺大坝是造福于埃及人民的水利工程)。后被成为纳赛尔湖的水库容量达1690亿立方米。相当于尼罗河两年的流量。[注7]从经济效益看, 阿斯旺大坝的修建,使埃及的可耕地面积增加了100万公顷(即30%的可耕地);上埃及一年可收获三季粮食作物,而建坝前则只能生产一季;埃及的电力供应增加了一百亿千瓦小时。阿斯大高坝的修建,向世界再一次证明了埃及所具有的建设能力和国家实力。

阿斯旺高坝的修建导致埃及努比亚地区人口的大量迁移和处于阿斯旺地区的阿布辛贝神庙的抢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多国的帮助下,阿布辛贝神庙被移至高地。我们在努比亚博物馆看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紧急抢救过程中的照片和很多被淹没的珍贵考古文物的照片。

站在阿斯旺大坝的纳赛尔水库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世界风云令人回味,纳赛尔总统的政治魄力和埃及人民的智慧令人敬佩。埃及人民在最困难的时候,顶住了西方国家的阻扰,完成了从被大自然主宰到对河水泛滥的治理和与大自然基本和谐共处的转变。

今年三月,埃及现任总统塞西、苏丹总统巴希尔和埃塞俄比亚总统海尔马里亚姆签署历史性宣言,同意埃塞俄比亚在上游修建复兴大坝,在尼罗河水资源的分配方面协商合作,从而结束了多年来在共享尼罗河水资源问题上旷日持久的争端。处于尼罗河上游的埃塞俄比亚作为尼罗河的“水塔”,希望通过修建大坝,更好的利用尼罗河水发电和灌溉,但对于世代依靠尼罗河水而生存的埃及来说,势必造成流量减少、损害经济的影响,为此,多年来两埃关系非常紧张。此次埃及决定出让其对尼罗河的“历史性权利”,[注8]非洲三国商定分享尼罗河水,体现了非洲政治文明的进步和埃及政府的战略思想,对推动非洲国家间经济合作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四、从埃及独特的地缘政治优势和现状看中埃经济合作机会

  • 亚历山大海港城堡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埃及不仅有举世震撼的金字塔和神庙、还有令人惊奇的古埃及天文学、医学、化学、数学、纸草纸制造工艺和法律体系,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更因为埃及所处的重要战略地理位置,在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历史上,埃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埃及北临地中海、东沿红海与印度洋相通、处于中东的心脏地区,由于地跨亚非两洲,因此即是亚洲、非洲和欧洲的连接点,又是东方与西方陆海两路的交汇处,加之苏伊士运河的航运通道,独特的地理战略位置使埃及不论是在非洲、还是在中东,都是具有影响力的大国,作为四大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更是从古至今与埃及都有着经贸往来关系。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不论是陆地的丝绸之路还是海上的丝绸之路,都连通了中埃两国。埃及的亚历山大曾是古代欧洲与东方贸易的中心和文化交流枢纽。中国古代的瓷器和丝绸经印度洋、红海,辗转亚历山大,运往罗马帝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古埃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带到遥远的中国和东方其他国家。

  • 金字塔前的骆驼

今天的中国,国力增强、经济崛起、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存在着产能过剩、能源紧张和贸易壁垒等问题;埃及则面临人口迅速增加、基础设施落后、资金严重不足和工业体制落后等问题。我们在埃及的几个城市看到,城市建筑老旧、到处是弃置未建成的楼宇,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和旅游资源因资金和管理问题而未能得到有效修复与维护,让人感到埃及的现状与古埃及辉煌灿烂的文明不很协调,甚为遗憾。

  • 生命之匙

在往返开罗的路上,我们看到了已初具规模的中国--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数年前中国投入资金建立的经贸合作区,旨在为中国企业在埃及的发展提供优惠的条件,但因“阿拉伯之春”而受到影响。目前,中国企业利用“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走出去,借用埃及独特的地缘政治优势,为埃及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对中埃双方无疑都是双赢的机会。我们相信“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将会促进中埃两国经贸的继续合作与发展。

在从开罗至北京的航班上,我浏览了一本以“埃及的生命之匙”(Key of Life) 为封面的商业刊物,其中的文章提到,塞西政府为促进埃及经济增长,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外资投资和旅游业收入的增加。目前,因前几年恐怖主义分子袭击游客而受到重创的埃及旅游业已在恢复中,除西欧和俄罗斯的游客占较大比重外,中国的游客日益增加。此外,在今年三月召开的“埃及经济发展大会”上,中国、俄罗斯、美国和英国都明确表态积极支持埃及经济的起步。(Provided an encouraging vote of confidence for Egypt’s efforts to jumpstart growth) 我们希望,古埃及文明的“生命之匙”和埃及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信仰会引导和保护他们重建辉煌。

埃及之旅,丰富而精彩。回京至今,金字塔、神庙、尼罗河、地中海与红海让我们的思绪不断地遨游在古埃及灿烂文化和高度文明的画面中,团友们旅途中的欢声笑语让我们怀念。金字塔灯光秀上优美的朗诵词还隐约回荡在耳边:

历史从这里开始,
    每当清晨,从尼罗河彼岸,
    透过晨雾的第一缕曙光,
    吹佛在狮身人面像的额上,
    四十五个世纪以来,
    它伴随着日升月沉、沧海变迁。
    过去,
    它沐浴了历史的晨曦,
    将来,
    它又将看到新文明的光芒普照东方大地。[注9]

2015年5月8日


注1:源自三民书局出版的《埃及史》

注2:参考三民书局出版的《埃及史》

注3:参考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老归来》

注4:参考中国出版集团出版的《埃及史》

注5:源自中国出版集团出版的《埃及史》

注6:援引三民书局出版的《埃及史》

注7:源自中国出版集团出版的《埃及史》

注8:源自2015年3月25日《环球日报》:1929年,埃及与英国统治下的苏丹签订协议,明确了埃及与苏丹对尼罗河水使用的优先权及对上游项目的否决权。

注9:源自三民书局出版的《埃及史》

[ 关闭窗口 ]